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北京师大附中在近百年的岁月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国家的栋梁之材。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等30多位两院院士曾在这里渡过他们的中学时代。长期以来,这所学校是以“学生学习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学有所长”闻名遐迩。校友无论新老,谈起母校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教得好,学习负担不重。校友、著名歌唱家叶佩英说,“附中的学生学习很轻松,在课堂上就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掌握得十分牢固。附中的课外小组活动十分活跃,我是篮球排球校队成员、合唱团团长,还参加了地质小组,附中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九八届校友张卓涓在回忆附中的文章中写道,“难道在人们的心中,高三就像是怪兽的血盆大口或是像地域的炼炉一样让人痛苦不堪?为什么我的高三同窗们总是在课上、课下抓住一切有意思的机会拍掌放声大笑?为什么一群又一群高三女生放下复习,准备好手绢到电影院去看Titanic和迪卡普里奥?为什么我们到了六月份按理说应是最紧张的时候没有被老师关到教室里啃题,反而可以获准下午不来上课?原因只是:我们是师大附中高三的学生。”
在全社会都关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的时候,我们走访了师大附中校长和部分教师,他们的认识与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师大附中刘沪校长说:“北京师大附中历经百年沧桑,始终保持着教学的高质量,不给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师大附中的一个显著特点。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重要保证,是学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当前教育部门正在解决的‘减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是学校抓‘减负’,必须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做起。”
特级教师王天开的化学课一贯精讲精练,很受学生的欢迎。他提出,“要想减轻学生负担,就要加重老师负担。”“教师精心备课,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要面向大多数,课下通过个别辅导解决个别学生问题;教师要整体安排教学进程,分散难点,分解压力,从而达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减轻毕业班学生的负担。”
语文教师曾满祥是一位博学多识的老教师,他开设音韵学、古诗词欣赏、小篆等特色选修课,让学生能学到“自学和集体讨论”学不到的知识。他提出,“减负要有减有增,不是单纯地减,增也要跟上,达到逐步完善。否则不但旧问题减不了,反而带来了新问题。”“教学有情趣,可以从心理上减轻学生的负担。”
白幼蒂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学得既轻松又高效,她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制出许多计算机历史教学课件,课件从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型发展到辅助学生自学的交互型,历经了十个春秋。历史课上,白老师循循善诱和精彩的讲解,配以计算机屏幕上展现出的生动、逼真的历史画面,同学们在愉悦的气氛中,提高了人文素养,学会了如何从浩瀚的史料中解读历史。
数学老师刘增佑说,“靠增加练习、重复性劳动让学生学会是不正确的做法。关键是高效率地让学生会学和学会,学生会了,就不觉得负担重。”英语教师王京华是北京市骨干教师,她从学生高中入学就着手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她强调,“教学和学习首先要明确任务。明确学习任务,不是靠练习来覆盖知识点,而是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自主地选择老师提供的资料来学习。教师通过科学的检测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地理老师王旭的课被称为“素质课”,学生上他的课跟“过节”一样高兴,他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负担最轻,教学不是让学生永远跟着老师走,教是为了不教。”他还强调,“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一是教师对教育方针的理解,一是教师对学生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教师对学生能力的看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负担,效率高的老师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负担自然就轻了。”“有些家长担心‘减负’会降低高考成绩。实际上,一所学校的高考成绩是由教师和学生的总体素质决定的,并非加重学生的负担高考成绩就会好。”
师大附中的青年教师们也继承了附中的好传统。语文教师邓红,课上得生动活泼,还很注重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减负邓老师也有独到的见解,她说,“作业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应该是学生能承受的;教育部要求减负是一种很好的信息,能促进教师的思考,使教师不仅注重作业的量要合适,更要注重作业的质,给学生布置作业一定要精选,注意典型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抓准学生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布置作业。”
通过走访我们看到,北京师大附中的领导和教师不是满足于学校的现状,而是在深思新形势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深刻意义,继承和发扬师大附中的优良传统,立足于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科学地掌握好学生学习的负担量,为培养真正“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